分析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,可知這種評鑑途徑具有下列五項特點:
目前日期文章:201102 (53)
- Feb 27 Sun 2011 22:44
艾斯納-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
- Feb 27 Sun 2011 22:37
Marsh,Day,Hannay&McCutoheon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型式
學校在規劃課程的發展工作時,可以考量學校及教師的經驗、全體參與人員的抱負、及其他的各項因素,選擇合適的型式。
投入的時間方面,可以選擇從事長期的發展計畫、中期的發展計畫、短期的發展計畫、或只進行一次性發展活動。
- Feb 27 Sun 2011 22:33
施恩的組織文化的三個層次
- Feb 27 Sun 2011 22:22
Fogarty 「統整課程的十種類型」(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)
- Feb 27 Sun 2011 19:47
亞泰二氏法Adelman &Taylor
亞德爾Adelman與泰勒 Taylor認為假如學生有強烈學習的動機,學生當會表現出人預料之外的好,但假如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,則學生學習將不能與其能力相稱。學生的行為問題常是由學習問題產生,引此激發學生的動機,提升學生的學習技巧方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成功,當學生有較佳技巧時,才會參與高層次的學習活動。
- Feb 27 Sun 2011 17:10
舒斯(Suls)與木倫(Mullen)社會比較現象
- Feb 27 Sun 2011 17:08
Sullivan蘇利文 人際關係論
- Feb 25 Fri 2011 22:38
普拉特(Pratt)-教育人員對課程改革的態度
課程學者普拉特(Pratt)指出,教育人員對於改革的態度基本上呈常態分佈,大致分為反對者、拖延者、沉默者、支持者、熱誠者五類。
各類人員所占的比例大致如下:沉默者最多,約為40%。其次支持者和拖延者,各約為25%,熱誠者與反對者最少,各約占5%。這表明:課程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,教師接受培訓前,真正願意參與改革的支持者(包括25%的支持者和5%的熱誠者)才30%左右。 選項(A)(B)沉默者最多選項(C)應修正為推延者大於反對者
- Feb 25 Fri 2011 22:30
同儕互評法( peer rating)
在同儕團體中,按某種預定標準(如評定量表),由團體成員評定某人或團體成員彼此評定,藉以瞭解各成員人格特質的一種方法。
在社會計量法中,常藉由同儕互評,將學生的社會或人際關係運用社會計量矩陣或社會關係圖加以分析。
- Feb 25 Fri 2011 22:21
Glasser 選擇理論
在 1965 年葛拉瑟提出《現實治療》一書的時候,強調「三 R」的概念──行為要合於現實(Reality),行為是自我負責的(Responsibility),以及行為必須是正確的(Right)。此概念經三十年的實務驗證和理論基礎的再三思考,於 1998 年提出「選擇理論」(ChoiceTheory),更精煉的傳達出其所倡導的生活化的心理學概念,希望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是行為的主人,人們能選擇自己的行為,而不是被動的受到外在刺激的控制。
- Feb 25 Fri 2011 22:19
交互抑制法=系統減敏法
系統減敏法、系統脫敏法,亦可以翻譯作交互抑制法。
- Feb 25 Fri 2011 21:43
反省性教學
「反省性教學」主要源自於杜威的「反省性行為」(reflection action),和熊恩(Schon,1983)的「在行動中反省」(reflection in action)等觀念。
- Feb 25 Fri 2011 20:35
Tuckman團體發展階段:形成、風暴、規範、表現、結束
Tuckman 在1977年歸納的五階段團體發展模式:
(1)形成期(Forming)
- Feb 25 Fri 2011 20:25
蓋聶-學習的條件
- Feb 25 Fri 2011 20:19
認知學徒制
認知學徒制的代表人物為柯林斯、布朗及紐曼(Collins,Brown & Newman),將傳統學徒制應用至學校學科的教學方法。認知學徒制指具有實務經驗的專家藉示範、講解,引領新手進行學習,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,透過彼此的社會互動,新手主動建構知識學習的過程,其步驟如下: